时间:2022-12-18 15:08:26 | 浏览:3567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今天这篇,聊冷茶。
起因是,前段直播间有人留言。
这又涉及到人走茶凉的问题了。
准确来说,热腾腾的头道茶放在桌面上,暂时放着先不喝。
等到最后,一泡茶快要收尾时,再倒出来细品。
呀,茶凉了。
人未走,茶已凉。
面对这种喝还魂汤的尴尬,该怎么办?
《2》
用“摆烂”心态看,直接趁热喝掉。
趁热喝,就不会担心后面茶汤放凉的问题。
喝不惯凉透的还魂汤,趁热喝掉也无妨。
毕竟,喝一泡岩茶,就像过年摆在年夜饭桌上的那道鱼。
贵在有头有尾,有始有终。
开场时,尽量快出水,避免茶味过多浸出。
先喝两杯慢慢热身。
等到三、四冲,茶味释放渐入佳境,达到传统意义上的“精华汤”后,味蕾也慢慢打开了,能够以更好的味蕾状态品茶。
连泡五、六、七、八冲后,茶味被大量消耗,滋味感慢慢回落。
待喝下几杯偏淡的尾水后,这泡茶就算“有头有尾”地品尝完毕。
岩茶圈内,留下还魂汤放到最后喝,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比一前一后的茶味反差。
当你喝到尾水后,回过头再喝滋味相对饱满的头道茶,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。
当然,务实来看,如果不喜凉透的冷茶。
担心将完整的头道茶留下后,放到最后没人喝。
不妨在第一冲刚泡出来时,先用公道杯分一轮茶汤,只留一小杯即可。
这样的话,泡岩茶时也不用再特意准备两个公道杯,喝茶过程更简单。
《3》
第一冲茶汤该怎么喝?
是留下当还魂汤,还是直接趁热分茶,按顺序逐冲细品?
亦或者留下升级版还魂汤。
前三水的茶汤泡出来后,先给众人匀分茶汤,剩余在公道杯底部的茶水再专门收集起来。
汇成一杯综合版还魂汤,放到最后再去对比感受。
以上讨论的,无非是“怎么做”。
但平日喝岩茶,见过最多的争议倒不是还魂汤该怎么喝。
而是第一冲茶汤能不能喝,要不要洗茶?
按麻花一贯想法,品质信得过的好茶,没有洗茶的必要。
另外,那些以泡论价,单泡就要耗资若干人民币的“牛肉”、“马肉”、“正岩老丛”。
想必绝大多数茶客拿到手后,心里也舍不得洗。
反正接下来的2、3、4、5、6道茶,甚至更多次冲泡后,茶水都是要喝的。
要是这泡茶的质量信不过,洗茶又有何用?
参考古人留下的名言——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。
好茶不疑,无需洗茶。
实在信不过的问题茶,就算洗茶也不能让人放心喝,那就别再喝了。
以后但凡在茶桌上遇到关于洗茶的争议,搬出上面这句名言,绝对能管用。
《4》
喝岩茶是不是要趁热喝,凉透后不好喝?
前两天刚分享过,不同火功岩茶的风味适饮期。
话说回来,拆分得更细致一些。
同样一杯茶,不同温度状态下,适饮程度不同。
按排除法,刚沏出来的滚烫热茶,不宜饮用。
曾看过一组资料数据。
热饮适口温度在50-60℃之间,温度过高的热饮,不宜饮用。
往浅了说,心急吃不来热豆腐,热腾腾的烫茶会将嘴皮子烫伤。
到那时,整个味蕾细胞都被烫麻了,也顾不上专心品味。
往严重了说,长期饮用温度过高的热汤、热茶,会让口腔黏膜频繁处于受伤状态,不利健康,有较高致病风险。
另外,对“猫舌”怕烫的人来说,一杯适口的热茶,温度还得再下降,在40-50℃左右才适合。
总而言之,喝热茶,得掌握一定的“度”。
不冷不热的温饮,茶味效果最理想。
而凉透的茶汤,喝起来比较尴尬。
一方面,它凉了。
平日喝惯“热水”的中国胃,换成喝茶时,肯定也是趁热喝才舒服。
热茶入喉,暖心又暖胃。
另一方面,香气飘散了。
茶香本身是可挥发的。
长时间静置后,大量香气飘散到空气里,冷茶喝起来自然不如热茶香气奔放馥郁!
为了完整感受岩茶的花香、果香、焦糖香、桂皮香等,牢记这俩字关键词准没错——趁热。
出汤后,趁热闻香,香气感受最是一清二楚。
喝茶时,趁热及时喝,更能喝到香水交融的美妙感,汤中的落水香保留更全面,整体茶味感受更加香滑细腻!
《5》
还魂汤凉下来喝,就没有半点优点?
当然不是,汤水凉透后,也有不一样的惊喜。
就像看风景,A面B面各不同,横看成岭侧成峰。
趁热喝,香气更充足,入喉更“暖暖的”。
等凉透了再喝,茶味相对会更清甜、饱满,稠滑。
背后原理是,随着茶水温度自然下降,茶汤中的游离物质会不断抱团。
就像冬天时,煮了一锅奶白色的鱼汤。
等凉透后,汤面会结出光溜溜的凝冻。
曹公笔下写迎春的皮肤好,用了一个词——肤若凝脂。
形容的,正是这般细腻质感。
再进一步分析看,茶汤在自然冷却后,内在的茶多酚及其氧化衍生物(茶黄素、茶红素等)会和相对稳定的咖啡碱形成络合物。
这些物质在高温状态下,呈现游离分散姿态,分布在热茶里。
伴随温度下降,不断联络抱团,为茶汤增加稠、滑、厚的汤感。
自然而然的,凉透的还魂汤,喝起来要比趁热喝的浆感更明显!
《6》
热茶放凉VS直接冷泡,有何不同?
简单概括,冷泡的茶味浸出有限。
泡茶时,茶香释放、茶味浸出与水温呈正比。
同样一泡岩茶,沸水冲泡下,香气更馥郁,茶味更饱满。
而常温冷水,或者按网红冷饮用冰块泡茶,茶味析出数量有限。
抛开别的不算,茶汤醇厚感会弱小一大截!
考虑到茶味浸出基数不同,热茶放凉与直接冷泡,完全不是同一回事。
热茶放凉过程中,茶汤内部的浸出的游离状茶味,还有络合抱团的机会,汤感稠度会增加。
而冷泡出来的茶汤,不具以上表现。
武夷岩茶,重水求香。
为了完整体现茶香、茶味,冷泡岩茶着实不伦不类。
《7》
最后的收尾,想聊一个冷知识——冷后浑。
部分红茶的茶汤在放凉后,常会有冷后浑现象。
尤其在冬季时,更是明显。
其原理,前面已经悄悄搬出来一回了。
伴随热茶温度下降,茶汤内部包括茶黄素、茶红素在内等特定物质,逐渐络合抱团。
武夷岩茶属于乌龙茶,并非红茶。
但按照分类,岩茶属于发酵茶的一员,是半发酵茶。
论发酵程度,岩茶普遍没有红茶高。
但这种热茶放凉后,茶汤喝起来更稠滑细腻的演变过程原理相通。只不过肉眼看着,岩茶不会有明显冷后浑现象罢了。
喝岩茶,热茶虽好,凉透的茶汤也别有风情。
茶汤入口除了更加稠滑细腻外,优质好茶还能留下丝丝冷香,旖旎而来。
冷香幽艳,默默袭来,清新雅致,喝入口能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!
喝岩茶茶醉?喝岩茶翻江倒海?喝岩茶满口烟味?村姑陈给你支支招
武夷岩茶新手入门,该选择喝贵的山场岩茶,还是便宜的口粮岩茶?
过去的岩茶都叫大红袍,现在的岩茶都叫肉桂?
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,半岩、洲茶、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?
喜欢喝武夷岩茶的你,听说过岩茶里的“倒青”吗?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大红袍素有“茶中状元”的美称,堪称国宝。连王毅外长都曾称赞大红袍茶“天下第一”。今天我们就来评测两款很“有来头”的大红袍。一款是在市场营销上非常成功的小罐茶家的大红袍,另一款是武夷星故宫贡茶养心花香大红袍。这两款茶的品质都是特级,小罐茶这款
新茶明前龙井第一批,特价600一斤,沙浓醇香,甘甜鲜爽,好喝上档次,推荐口粮茶
龙井茶是产自浙江西湖茶区的一种绿茶,因为它的独特的人文特征,精湛的采制工艺,这才造就了西湖龙井盛名,使得龙井茶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在茶类中脱颖而出,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其闻名于世,并且位列中国十大名茶首位,龙井茶的采制大致分为:明前茶、雨前茶、
春分一过,进入3月中旬,江南的气候回暖非常明显。空气中飘散着白玉兰淡淡的芬香,风一动,口腹之欲随之蠢蠢欲动。野地里鲜嫩的荠菜顶开冻土,在暖阳下铺展茎叶;豌豆尖则早已出现在餐盘里,还有马兰头和香椿,等待有心人遇见,争当春日里的“第一鲜”。每到
看到普洱两个字时,就想到了刚开始喝茶的那段日子。当时很年轻,还立下了一个目标,那就是把中国的茶都喝一个遍。当遇到普洱时便彻底沦陷了,而我和普洱的缘分也在那个时候悄然发芽,一直到现在从未中断!其他茶叶的知识不是很懂,但可以把知道的普洱知识告诉
之前有位年轻人带着一饼茶找上门,说家里长辈过世,留下了这饼普洱茶,当年老人说是六星孔雀,并再三叮嘱说非常有价值,一定要妥善保管。疫情后他资金周转不开,便想着拿这饼茶卖点钱救急,陆离鉴定后发现的确是正品,给万江朋友打个电话,很快派过来一个小伙
普洱茶,到底是不是黑茶?弄清楚这两者的区别,你就知道答案了开门七件事,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,喝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。中国是一个茶叶大国,很多地方都有种植茶树。根据茶叶的制作工艺和发酵工艺,通常将茶叶分为6大类:绿茶、红茶、白茶、黑
过去,黑茶因其外表粗燥,仓味沉重,很少被茶圈人认为是好茶。那时人们提起黑茶,只能想到它是用于供应边疆少数民族的“边销茶”。而如今,随着黑茶的“刮油”和“调节肠胃”等药理作用被认可,黑茶收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,摇身一变,成为了茶圈的宠儿。尽管黑
陶澍诗云:"斯由地气殊,匪藉人工巧。"安化古称梅山,地处湘中偏北,雪峰山脉北麓,资水中游。是一个"八山半水半分田,一分旱土和庄园"山区,宋代建县时,茶树已"山崖水畔,不种自生"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,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,以江南为集中地。过
作为近年来流行趋势明显的茶类,黑茶可谓风生水起。以湖南安化黑茶为首,其他地方黑茶紧跟的节奏,黑茶逐渐进入了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。作为带有金花这一明显特色的安化黑茶,其品质如何辨识好坏呢?安化黑茶外形图好的黑茶其品质要求色泽黑而有光泽,汤色橙黄